洛川招商引资
百科名片洛川县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东经109°13′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总面积188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1990年人口17.61万,汉族为主。秦、汉置鄜县,魏、晋匈奴入据,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划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境内洛水得名。后几经迁治,县名沿用至今。简介洛水 ,即今 河南省洛河 。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容与乎 阳林 ,流沔乎洛川 。”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四:“日夕登城隅,周回视洛川。” 唐武平一《杂曲歌辞·妾薄命》:“ 洛川昔云遇, 高唐今尚违。”基本概况洛川地处延安市南部,北与富县、西与黄陵、东与宜川黄龙相接,南与宜君、白水等县相邻,是连接关中和陕北的重要枢纽,亦是延安南部的中心。这里是黄土高原在陕西境内少有的地形平坦的地区(俗称洛川塬),亦是黄土高原极为重要的农业区。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延安市有名地小麦、玉米、糜谷、高粱、烤烟、油菜籽种植区(此外还有油松、侧柏、栎等林木),俗称“延安粮仓”。现在则是誉满全国的最佳苹果生产基地,号称“洛川苹果甲天下”。行政区划洛川县辖7个镇、9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石头镇、槐柏镇、菩堤乡、黄章乡、永乡乡、京兆乡、杨舒乡、石泉乡、秦关乡、百益乡、朱牛乡,362个行政村。洛川县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393),考其沿革,历史悠久。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之域。商(约前16—前11世纪),属西河国地盘。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焰狁部落活动地区。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时期为白狄(狁分支)活动地区。战国前期属赵、魏(从马长寿、谭其骧说),后期属秦上郡所辖。秦(前221—前206年),县境无有建制,属上郡。县东北部属上郡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其余部分属雕阴县。西汉(前206—8年),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元年(前206年),县南部置鄜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北部属上郡之雕阴县、定阳县。东汉(25—220年),撤修令县,其地并入衙县,属左冯翊。上郡部分建制依旧。魏晋(220—417年)、三国、西晋时,北部逐渐为匈奴、氐羌占据,定阳、雕阴县废。南部属衙县。前秦(351-394)时,境内恢复建制,南部复设鄜县,北部属长城县(今陕西富县西南),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长城县东部,置洛川县(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为洛川县名之始),与鄜县属东秦州。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为敷,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为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敷城郡属之,以至北周未变。隋(581—615年),开皇二年(582)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三年(583)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敷州(今黄陵)管辖。大业元年(605)将敷城县改为鄜城县,敷州为鄜州。大业三年(607),以州为郡,因该改鄜州为鄜城郡,寻改上郡,领洛交、鄜城、洛川、内部(黄陵)、三川五县,其年郡治自杏城(今黄陵县)移于洛交县(今富县城)。唐(618—907年),武德二年(619年)分鄜州之鄜城县(唐末改翟州),中部(内部县)置坊州。洛川县仍属鄜州。五代(907—960年),曾改洛川县为訚州,寻废。后梁改唐末所置翟州为禧州,改鄜城县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昭化为鄜城县,废禧州,辖境改属鄜州。宋(960—1127年),县境属鄜州,并改鄜城县为康定军,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建制依旧。后县境属鄜延路。金(1127—1234年),废康定军复为鄜城县,洛川县、鄜城县属鄜延路鄜州。元(1271—1368年),全境为洛川县(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属延安路鄜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陕西等处中书行省,洛川县属陕西等处中书行省延安路鄜州。明(1368—1644年),依旧为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清(1644—1911年),依旧为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辖。24年(1935)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30年(1941)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分区。历史沿革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洛川县辖5个镇、14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菩堤乡、黄章乡、洪福梁乡、永乡乡、后子头乡、京兆乡、杨舒乡、槐柏乡、石泉乡、武石乡、秦关乡、百益乡、石头乡、朱牛乡。2000年,洛川县辖6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057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栖镇 21060 、旧县镇 13148 、老庙镇 13422 、土基镇 9537、 交口河镇 10083 、石头镇 11717 、菩堤乡 6050 、洪福粱乡 2231、 黄章乡 8524 、永乡乡 13257、 后子头乡 21115、 京兆乡 6158 、杨舒乡 14824 、槐柏乡 12141 、石泉乡 5494 、武石乡 4476、 秦关乡 9731 、百益乡 7739 、朱牛乡 9866。洛川县 洛川在中国西部延安以南,历史悠久,“秦开仟佰,汉主限田,后秦建置”,黄河中下游早开发区之一,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属。地处北纬35°-36°,东经109°,土地广阔平坦、肥沃,塬面平均海拔1100米,黄土层厚80-140米,年均气温9.2℃,昼夜温差12.8℃,降雨量620毫米,日照2525小时,日照率达58%,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近日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县。1974年被国家外贸部特定为苹果外销基地县。1994年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确定为无毒矮化和水果多样化栽培示范区。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文化遗址洛川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即有人类活动踪迹,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塬面开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优势。洛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较为丰富。举世罕见的黄土奇观——黑木沟黄土地质遗址被科学家称为研究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年轮”,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黄土地质公园”。文物古迹丰富,先秦万凤塔(位于距县城40公里的土基镇,建于宋代,共十三层,塔高40余米)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东汉征西大将军驻节处“汉武望仙台”依稀可辨,明朝进士刘琦墓被后人整修。特别是1937年党中央这里召开的“洛川会议”,制订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皮影戏、刺绣、面花、蹩鼓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名胜古迹国家黄土地质公园2004年 10月23日,中国唯一的国家级黄土地质公园在洛川县新落成的黄土地质博物馆揭牌。这是继西安翠华山、宜川黄河壶口瀑布之后,陕西省第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该公园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共划分五个景区,分别是黄土地质遗迹生态环境保护区、黄土地质景观旅游区、苹果园观光区、管理服务展览区和黄土情旅游度假村。其中,面积为2.6平方公里的黄土地质景观游览区,最具科研和观赏价值,黑木沟最具代表性。黑木沟长7000米,沟谷中部宽约1100米,深140米,两侧为裸露黄土塬。黄土剖面出露清楚、地层连续完整,沟内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谷坡陡峻。受重力、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作用,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黄土喀斯特”地貌景观。沟内黄土滑坡、黄土悬沟、黄土落水洞、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墙等黄土微观地貌景观丰富,鬼斧神工、气势恢宏。据国土奖资源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共有8个世界级地质公园、8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其中洛川黄土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黄土地质公园,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洛川会议旧址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如今这里保存有当年的会议室、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室和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建有洛川会议纪念馆。风土人情洛川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结地带,虽两地风俗兼收并蓄,但无论是语言(当地人讲的是关中方言东府话),还是饮食、民俗乃至生活习惯皆与关中北部的白水、澄城、合阳相似,而与陕北方言区县市差异很大,地方特色鲜明。当地人无论男女老友皆喜欢听秦腔,唱秦腔,而每年的元宵佳节,县城里东、西、北的灯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名的洛川蹩鼓、石泉社火夹杂着隆隆的秦腔声韵响彻县城的上空。因此借以展示独特民俗的“洛川民俗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其浓缩了经济活动、岁时节日、家庭庆典、日常生活、家庭祭祀等民俗活动场景,还辟有古代社会生活展厅,展出古代历史文物和清代全堂《水陆画》等。民间艺术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刺绣、面花、皮影和独创的工艺品毛麻绣,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画乡“,作品曾在法、德、日、美等国展出并被收藏。皮影曾赴法国访问演出。还有洛川蹩鼓,古风古韵,气势磅礴,享誉国内外。洛川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洛川县凤栖镇210国道旁。占地4亩,拥有3个展室,陈列面积近600平方米,是陕西省第一座民俗馆。1994年9月16日正式开馆。著名学者、民俗学家钟敬之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建筑采用清代洛川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正门前蹲踞一对雍正—卜三年(公元1735年)的铁狮子,两侧大红灯笼高高挂,院内既有陕北常见的窑洞,又有关中农村的瓦房,体现出关中与陕北接合地带民居特色。房屋外部运用民间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装饰了各种民俗吉祥图案。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民俗博物馆辟有洛川简史和洛川民俗两大展区。洛川简史以馆藏文物为主,系统地反映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洛川地区的历史脉络。其中有历年来洛川出土的玉斧、石斧、石刀、红陶罐、盆、鬲和秦汉时代的茧形壶、汉代的釉陶罐及唐绘彩罐、明清瓷器等。1979年出土于洛川土基镇的燕王职剑,剑铭“燕王职作武业期错剑”,填补了陕西秦地燕国器物的空白。清康熙年间洛川兴平寺“水陆道场图轴”62幅,商7.5米,宽1米,绘有诸佛菩萨、诸天神星辰、地府狱主、修罗主判、无主孤魂、亡灵等形象,为作水陆斋法令所用,其规模之大,为省内罕见,曾在北京、西安等地展出。于右任书赠邑人屈克胜的《千字文》14幅,对联2幅,一日:“中和致佳育,孝悌通神明”,一曰:“孝悌先王业,耕桑四海心”。洛川皮影1985年曾赴法演出,声誉颇高。该皮影道具系牛皮精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珍藏于馆中,堪称“馆宝”之一。洛川民俗博物馆洛川民俗展览独具匠心,通过一大家族的生产生活透视黄土高原上北方游牧民族与关中农耕文化区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重现了百余年间近现代黄土风情。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家族庆典、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生活起居、游艺娱乐等方面。以家庭居室为单元,以实物为线索,领略黄土文化的广博与魅力。在家族尊长者居住的“中和堂”上张挂着—张“寿”字图,系由一百个延长县知县的官印印模组成,取意“延年益寿”“长命百岁”,颇具特色,游人均以亲睹为快。其窑掌是颇具地方特色的碗架云子,四层,每层之间挂有横幅剪纸薰画。在新婚夫妇居住的房间内,集中展现了洛川民俗中最为热闹、最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洛川婚礼不拜“喜”字,而是拜双雁。《洛川县志》载:“结婚时,轿子中必须放一公一母两只鸡,即使现在用汽车、拖拉机迎亲,亦须带两只鸡,此由古时婚礼用雁转化而来”。雁象征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屋里还奇怪地放着一束枣枝,这可是洛川最为独特的讲究。《洛川乡土志》云:“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然后扶新妇,手携面斗以人,即于庭前拜天地,则奠雁礼也。”由姐夫、姑夫或同辈亲朋中口齿伶俐者,手执枣枝、扫帚,高唱拉枣子歌。新娘手搀面斗,一头插着尺子秤,暗喻作事要公平,办事要有分寸,一头插着铜镜,暗喻照妖避邪。洛川民俗丰富多彩,可在民俗博物馆里一览无余。它是研究人类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先后有国内外知名人士上万人前来参观,人称它是:“陕北风俗大观园”。历史故事甘罗拜相--甘罗事迹妇孺皆知。甘罗从小聪慧过人,12岁出使赵 国,煽动赵燕之战,使秦国不动一刀一枪得了十六座城池,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被秦王拜为上卿。相传甘罗为洛川县京兆乡弥家河人。洛川县志载:秦丞相甘罗墓,相传在县城南16里,京兆村西南2里许。清乾隆年初尚有碑石,每三五年或来省墓。甘罗墓冢前多年还存在,高约2米,周围有残存的石马、石羊、石兽等,今已荡然无存。附:《谒甘罗墓不遇记》埋儿乳母----郭 巨在洛川县武石乡两坑村。郭巨为《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传说,郭巨家贫,为了能赡养母亲,准备将儿子埋掉,用妻子的奶喂母亲。他到村南挖坑埋儿子,掘得一窖金银;又到村北挖坑,又挖得一窖金银。他认为这都是不义之财,没有取。回家继续挖坑,又挖得一窖金银,救活了全家性命。两坑村因此得名。刘琦墓--刘琦,字廷珍,陕西省洛川县铜地村人,曾考中解元,人称刘解元。明正德年间中进士,任户部政行人司行人,兵部给事中等职。他任职20余年,为官耿直清廉,遇事敢于直谏。武宗正德年间,洛川县曾发生了邵进录起义。李福达以传布佛教“弥勒教”为名义,来到洛川。邵进录信奉其教,便密谋起义,但因谋事不周被人告发官府,邵进录被杀。这一起义与洛川籍兵科给事刘琦有一定关系,被牵连下狱,谪戍沈阳,后十年赦免,罢官死于家乡。被追谥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刘琦的事迹在洛川民间广为流传, 有民谣曰:“旧县本是凤凰 山,平地出了刘解元,刘解元是好汉,载粮十万余八千。”刘琦死后葬于距洛川县城25公里的旧县铜地村大柏石山上。此地山清水秀,柏树葱郁。高1.8米,周长30米的墓冢,就隐蔽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之中,墓地面积5亩左右,冢前25米处有碑楼一座,高约6米余,饰有双斗,双龙缠绕。碑楼前有石狮一对,石狮已倒卧草丛。以后每距5米处有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均高1米左右。墓冢前有一对1.5米高的石翁仲守护。并有记叙刘琦生平事迹的石碑一块,可异倒卧叠断,因风雨剥蚀而字迹不清。刘琦墓明代石雕保存完整,一对石马常引游客相伴拍照留影,石虎雕刻精湛,栩如生,虽长期露天,苔藓斑斑,但仍不失为陕北明代石雕的佼佼者。韩琦屯兵处韩村--今洛川县洪夫良乡韩村,相传是北宁时魏国公韩琦屯兵之地。韩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同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防御西北异族侵略。后来升任枢副使,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时封魏国公。洛川宁时距边界不远,范仲淹曾在鹿城设置康定军,以屯兵储粮韩村在古大道旁,距鹿城不远,屯兵当属可信。民间传说桃花洞-- 烂柯山在洛川县槐柏镇甘石村。据传说很早以前,烂柯山下有个乡村,村里住着一位勤苦善良的以砍柴为生的年轻人,人们都叫他王樵。这年春季的一天,王樵拿起扁担柴斧入山砍柴。到目前为止至山下见有两位白发长髯的老人携手进了烂柯山的桃花洞中,王樵很奇怪,村里没见过这两位老人,他们是谁?到桃花洞里做什么去呢?由于好奇心的作用,他也就跟着走进洞去。一进洞,只见洞中流水潺潺,两旁桃花红得鲜艳,有的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两位老人在一块青石板的两边坐下,摆开棋盘,下起棋来了,王樵见此情景,也就放下扁担,撂下柴斧,蹲在一旁观棋,时间一长,只见两位老人,有时顺手摘下一只桃子吃,有时也送给王樵一只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位老人下完了棋起身向洞的深处走去。这时王樵才想起自己是来砍柴的,连忙去拾扁担,扁担已经朽了,再去拾柴斧,斧柄也已经烂了。柴砍不成了,只好顺原路出洞回家。一出洞,他已觉得先前的山形,树木,道路都好似变了,归途只能依稀辨认。总算回到了村里,见往来老乡都是陌生人,他诧异地上前询问王樵的家。据云:王樵入山打柴,一去不归,至今已有八百年了,这时王樵才意识到自己遇了神仙,而自己也成了仙。他知道再寻下去也是没用,只好返回山中,又进了桃花洞,其后不知所终。从此,洛川有了二仙对奕,樵子烂柯的传说,山也因之名为烂柯山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地理气候洛川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72米;年均气温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无霜期167天,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塬面平坦,土地宽广,质地优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陕北粮仓”和“苹果之乡”的誉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苹果外销基地县和陕西省苹果生产甲级基地县、粮油生产基地县。烤烟生产基地县。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县经济一直保持了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3942万元,比上年增长9.1%;财政收入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2131元,较上年增长6.3%,乡镇企业总产值233288万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5.7%;人口自增率3.8‰,较上午下降一个十分点。苹果产业获得新发展 2000年提出了建设苹果专业大县,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新建果园1.57万亩,苗圃804.2亩,苹果面积累计达到32万亩,总产20万吨,农民苹果人均160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公司,开辟苹果直销窗口28令,苹果出口欧共体东南亚一带;苹莱特产税收入2543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2001年靳廷闽36万亩果实套袋完成3.7亿个,修建各类果库211座。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 突出抓了“一线点”绿化美化工作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道路绿化352.8公里,工程造林5.92万亩,封育林5.9万亩飞播造林5.7万亩,县城42个单位、1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78个行政村完成了绿化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63平方公里。2001年春季造林4,4137万亩,一次性完成了全年任务、其中个体承包造林1.773万亩。城市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和《洛川县城镇人口扩容暨户籍管理办法》,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3家, 发展工商个体户481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3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0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539万元,坚持推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双民政策,多方筹资720万元完成了旧土路改造铺油任务,京兆塬供水二期工程和拓家河杨舒自流灌区、两水河 提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520万元的安生沟库坝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人饮工程28处,解决了1万多口人饮水困难,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理的十件市政实事基本完成,中心街南拓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并投入使用,步行一条街主体工程完成,新安广场一、二期工程提前建成向群众开放。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全面推行了教育‘四制”改革,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了曙光民办中学及一所民办幼儿园;强化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通过卫生部阶段性评估;开发建设了谷咀村苹果旅游闲暇度假村。特色产业围绕建设苹果专业强县目标,努力实现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体系,到2005年,全县早、中;晚熟苹果的比例由现在的1:9:90调整为5:20:75,建成5万亩天然绿色优质苹果基地,2010年见趁建成10万亩无公害绿色优质苹果基地,加大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推广力度,使全县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 二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县苹果生产办公室和果树研究所为中 心;乡镇果站为骨干、村级果协为基础,农口、业务部门为补充的苹果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高果农的务果水平,促进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备,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促进专业要素市场的发展。四是建立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加工贮藏体系,到2005年果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总产量的10%,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五是建立苹果产开发支持保障体系,县财政列支苹果产业发展基金,支农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向苹果产业倾斜,金融机构每年按苹果产值20%左右的规模提供信贷支持。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大奖160多项,是北京、广州两届亚运会、中国女排、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专供苹果,2008年又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2010年再次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接待果。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是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洛川的苹果闻名遐迩。洛川境内塬面广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水肥和谐、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是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全部符合日照、降雨量、海拔等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发展苹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洛川苹果自1947年引进以来,迄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9年洛川苹果再获丰收,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65万吨,总产值达15亿多元。目前,洛川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苹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以上。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20万果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柱。洛川苹果果型端庄、色泽艳丽,口感纯正、风味独特,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青睐。水利资源推进水利产业化大力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到2010年达到乡乡有集中供水工程。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到2005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20万亩,2010年发展到30万亩,基本实现果园节水灌溉。积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争取在2003年消灭缺水村,2005年实现人畜饮水自采水化和水质达标化,同时加快水利改革,建立新的水利筹资机制和发展机制。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县城公用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的城市功能,把洛川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高塬特色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园林城市。公路建设坚持建设与养护并举,到2005年实现县际道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砂石化、公路两绿色化。实现县级电网调度和变电运行自动化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到2005年行政村通话率达到90%。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发展经济林木为主要目标,集中抓好一线三点绿化,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2010年,封山绿化面积达到8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提高到了1.5%,种草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综合治理面积达到1583平方公里。科教兴县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行·四制Qt改革,实行规模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实施高中阶段教育计划和职业教育计划: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组建洛川县科技信息技术网络培训中心,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力度,创速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人才引进开发工作,形成梯次配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实施高中阶段教育计划和职业教育计划: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组建洛川县科技信息技术网络培训中心,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力度,创速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人才引进开发工作,形成梯次配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县城南郊有延安市教育局与无锡市教育局合办的重点高中——延安市第一中学,现已成为延安南部五县中学教育的中心。非公有制经济推进经济多元化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突出发展以农剐产品为主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大户,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和经营大户积极参与现有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i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漱励机制。完善投资、引资,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党政干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洛川蹩鼓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著名的"陕西三大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蹩鼓"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以县东北的黄章、永乡、旧县等乡镇较为普遍,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洛川蹩鼓是从战国时期传承至今.相传是战国时期士兵为了庆祝胜利和军阵演变而来.蹩鼓表演在国内多次获得大奖。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胜古迹:万风塔:建于宋代,共13层,高约40余米,位于县南土基镇城村,距县城40公里。
招商热线:400-151-2002